龙应台的眼泪: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
那段三观极正的话,
如何害了她的两个儿子
文 | 雾满拦江
心学宗师王阳明说:做人最高境界,是知行合一。
但现实中,知行合一少之又少。
相反,这两种类型倒是极常见:
第一种情况,行动很厉害,理论无建树:
最典型的是运动员。
有的运动选手,未成年就在奥运赛场纵横驰骋,各种夺冠,你突然拿只麦克风递过去:小朋友,你这么容易夺得冠军,说说你的理论吧。
小朋友就尴尬了。
他屁理论也没有。
知行严重不合一。
但就是拿冠军,不服你去死。
第二种情况,理论的巨人,行动的矬子。
说得比谁都好听,干得比谁都差劲。
这类人很多。
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一类。
网友征集“三观极正”的一句话。龙应台高票入选:

这段话,不知让多少人羡慕:
瞧瞧,龙应台这个台妹,有思想,有知识,有文化,儿子安德烈,人聪明,又懂事,这样的家庭发展下去……
发展下去,儿子安德烈,把妈妈龙应台的邮件,丢进垃圾箱:

大儿子安德烈,不再理睬妈妈。
二儿子菲利浦,对妈妈意见更大。
惊愕半晌,大家才醒过神来:
龙应台失败了。
在教育孩子的理论上,她比谁分数都高。
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上,她却没达到预期。
这是为什么呢?
龙应台那段“三观极正“的短文,其实是她的人生小传。
是她的人生经验总结:
龙应台,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县乡下,爸爸姓龙,妈妈姓台,妈妈每次叫爸爸,爸爸都立即答应,所以起名龙应台。
龙应台家里,没多少钱。
但也没穷到凄惨,所以龙应台上学顺利。
但中学时,她对成绩的态度很佛系,排名不前不后,虽然不是最差的,但也不算优秀生。
因为她读书分心。
从小学开始,龙应台就喜欢偷读课外书。
有几次,她上课偷看课外书入了迷,被老师当场逮住。

兴奋的老师,心说这个年龄的孩子,不是读武侠就是读霸道总裁,我看看这个龙应台读的是什么……打开来,老师当场惊呆了。
龙应台读的,不是言情也不是武侠。
而是罗素或尼采的哲学书。
不认真听课,偷看哲学书……这事儿该不该叫家长呢?
老师陷入沉思。
(04)
17岁,龙应台考入大学外文系。
五年后大学毕业,考一个秘书职位,成绩第一名。
23岁,考取赴美国公费留学,攻读英美文学。
26岁,在美读书期间,嫁给了同学柏恩——一位德国男子。
30岁,取得博士学位,在纽约市立大学任副教授。
31岁,回台湾省,在大学任副教授,研究员。
32岁,她出版了第一本书《龙应台评小说》——迅速卖光,并无数次再版。
33岁,她把自己在报纸上的文章结集出版,这本书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,疯狂加印100次。
出版的书不停加印,意思是龙应台的稿费或版税,收到手软。
当时的龙应台,比许多商界“成功人士”更有钱。
她获得了“居住自由”。
有钱,走到哪里都是家。
就在这一大堆钱里,她生下第一个儿子安德烈,并在瑞士定居。
但老公在瑞士混不下去,又搬家去了德国(猜猜搬家花谁的钱?)。

搬个破家,把钱花光了,龙应台又回到台湾省,继续出书,继续赚钱。
名有了,利有了,她又在台湾省做了文化部长。
正所谓功名利禄,一应俱全。所有东方文化中最顶级的欲望,在她这里都成为现实。
正因此,她对儿子安德烈说:
“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,你就有成就感,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严。成就感和尊给你快乐。”
龙应台说的,其实是她自己。
(05)
为什么龙应台的两个儿子,和她都疏离了呢?
回看那段话,龙应台说:“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……
读书用功,就会拥有选择的权力吗?
你看今年就业不乐观,千万名孩子涌入社会,这些孩子都读了书,可他们有选择吗?
所以……
第一个,两个儿子按龙应台说的去做,并没有获得选择权,而是沦为搬砖族。
并不是两个儿子,疏离了龙应台。
而是她的两个苦孩子,正在工地搬砖。
搬砖,当然只是个比喻。
但真实情况,也差不了多少。简单说吧,两个儿子在职场上打拼,不停加班加点,忙得团团转,还被老板指鼻尖骂,被客户骂娘,这样一天下来,整个人的精神状态,就跟死了一万年一样。
这时候突然接到龙应台电话:儿子,妈咪飞来了,过来表演一下妈慈子孝。

两个儿子就会说:妈,你有吃有喝又有钱,功名利禄全又全,就别来折腾我这个穷人了,我连续三天加班没合眼,让我睡一会儿好咯?
嘿,龙应台不乐意了:你看你这熊孩子,妈妈来告诉你如何获得选择机会,你竟然这样对待妈妈……
龙应台开始伤心。
而舆论哗然:哇,龙应台教育儿子的方法,失败了耶!
并不教育方法失败。
只是贫富差距,竟然出现在母子之间,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。
(06)
第二个,两个儿子要怎样,才能满足妈慈子孝的人设?
假设一下——只是假设——假设龙应台的两个儿子,安德烈和菲利浦,各自拥有国际规模的银企,资产过万亿,无数博士给他们打工。
两人上班,就会吩咐年轻貌美的女秘书:今天不打啵,先把你的嘴唇收回去,把我的游艇加满油,再派我的私家机,去把我妈咪接来,今天我要带妈咪,乘游艇去大西洋,捉只活鲨鱼现烧现烤。
龙应台被私家机接到游艇上,按牢一条鲨鱼开始啃,一边啃,一边关心儿子:孩子,你又瘦了,早告诉过你工作不要太拼……

拼个屁呀,儿子说:公司的活,都是博士们在干,我是闲得难受,赶紧的妈咪,咱们表演一个妈慈子孝……
这种情况,那么所有人,都会这样认为:
龙应台知行合一,她的教育理念完美而成功。
(07)
第三个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不是读书带来选择权,而是财富让你拥有选择。
龙应台那段话,说她自己正合适。
她读书,并通过写书获得经济自由。
但可怜的儿子读了书,仍然是只拉磨的驴,这就尴尬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龙应台能够通过读书赚钱,而两个儿子却赚不到呢?
想一想,龙应台小学时,最喜欢读谁的书?
——罗素与尼采!
答案就在这里。
如果龙应台,知道她和儿子的智力落差,她或许会这样说:
儿子,我要求你读懂罗素和尼采,因为这两个人的书,有着对人性最深刻的解析,充满了人生的悲哀与无奈。如果你能读懂,那么你就能够洞察人性。如果你能够洞察人性,就不会再受到经济的困扰,就会获得选择的权力,选择有意义,空闲时间足够多的工作,而不必为衣食住行,奔波劳碌。
只不过,如果龙应台真的这样说了,那么这段话,就不会冠上“三观极正”的标签。
因为能看懂的人,就少了。
所以,财富总是在少数人手中。
只有少数的人,才对人性感兴趣。
只有少数人,才愿意洞穿人性,获得财富。
你是想做沉默搬砖的大多数呢?还是做个洞悉人性的财富拥有者?
请选择。

(*本文配图来自AI绘画及网络,仅供参考)
昨日雾曰
爱因斯坦这边一拉小提琴:吱嘎。
几个音乐大师当时就炸了:发克,有没有搞错?不是说好的音乐合奏吗?你怎么在这里拉电锯?
等合奏结束,爱因斯坦忐忑不安的问:几位,我的小提琴水平如何?
这个....大师沉吟道:
这位大师说的一句话,到出了人性的一个真相。这个真相也是导致我们种种心理失衡的关键。
人如何修心,如何在人世间自由往来?
这恐怕就是起点。
——《 》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