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2025年第九十九期(总第971期)
可能很多老粉看了这个标题,会觉得很惊讶,怎么“水寒说语文”这样一个以语文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关注点的公众号,会忽然聊起与财经相关的事情来了。
不需要惊讶,因为本文依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来谈相关问题,所以不能算跑偏。
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看到转自“第一财经”的视频信息,谈及“全国财政供养人员:每20人中就有一人吃‘财政饭’”。
看到这个视频之后,我头脑中立刻想起的一句话,就出自《大学》:
“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财富有正确的获得与使用之道—— 多创造、少消耗、积极投入、从容使用,财富就会持续充足。
在相当程度上来说,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常识,一旦“吃饭”的人多了,“生产”的人少了,自然财政就紧张了,古今中外,皆是如此。这就是“常识”的魅力,可以说是一针见血,一语道破。
当然,能不能简单地把经典思想简单等同于现实议题呢?不能!“学理解释”与“现实批评”两者有必要区分开来。
《大学》这段话讲的是资源运行的基本规律:创造财富的人多,消耗财富的人少,创造者积极,使用者节制,财富就会持续充足。但是,这个基本规律应用在现实中,又有很多特殊情况需要去厘清。
比如,到底哪些人属于财富的创造者,这本身就是存在一个界定问题。教育、科研、医疗、基础设施、公共管理、等等,也属于在“吃财政饭”之列,好像不属于“财富创造者”,但他们是“财富消耗者”吗?应该取消吗?好像又不能。不过,确实有一些“吃财政饭”的,既不属于财富的创造者,又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,这部分就该取消掉。
《大学》所言:“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”和今天联系起来,并非在于简单区分“谁养谁”,而在于提醒我们:一个社会若希望财富持续充足,就必须让创造价值的部门活力旺盛、公共支出合理高效,而不是把资源配置停留在“分配”争夺之中。
我一直有个基本的观点,读经典,不是从纸面上来,到纸面上去,只是倒腾故纸堆,而是要“用经典观照现实”,但这个观照,又不能只是机械套用。而是既要和现实相结合进行思考,又要与时俱进,不简单法古泥古。我写这篇文章,就可以作为一个如何学习经典的例证。
【附】
我的视频号,持续更新中,欢迎关注。《古文观止》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六十一讲,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。就在视频号“水寒说语文”的“直播回放”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、视频号,来听一听。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
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
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官网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